学生乐园

首页> 学生乐园  >  法眼看世界 > 正文

《项链》,你只看到了玛蒂尔德

发布时间:2019-07-20 07:37:04 作者:刘建军 来源:青少年法治教育杂志 浏览次数:

    玛蒂尔德是个“面庞儿好,风韵也好”的漂亮姑娘,“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但她出身寒微,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一次晚会上,为了“讨男子们的喜欢,惹女人们的欣羡”,玛蒂尔德从友人那里借来一串项链。戴着项链的玛蒂尔德让所有人都对自己“殷勤献媚、阿谀赞扬、垂涎欲滴”。但没高兴多久,她就发现自己把借来的项链弄丢了。为赔偿项链,玛蒂尔德辞退了女仆,住到了便宜的顶楼,干尽各种粗活。十年后,债务终于还清,玛蒂尔德也早已成为“穷苦家庭里的敢做敢当的妇人”。从文学角度解读,玛蒂尔德难免被贴上“虚荣”“拜金”的标签。那法律人读《项链》,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项链》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玛蒂尔德在项链丢失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故的开头写满了玛蒂尔德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她眼里,“住室是那样简陋,壁上毫无装饰,椅凳是那么破旧,衣衫是那么丑陋”。这样的玛蒂尔德虽然容貌美丽,却是一个负面形象,实在无法讨读者的喜欢,更别说赢得敬意了。但当她发现借来的项链丢了时,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未动过赖账的念头,虽然她很清楚,未来等待她的将是艰苦的还债生活。她的这一行为恰恰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契约精神,简单来说,就是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中国有句俗语—“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体现的就是契约精神。

玛蒂尔德因为信守契约而有了很大的改变,她开始做曾经厌恶的家务,与人讲价,挨骂一分一分地攒着钱。这与故事开篇的玛蒂尔德相差甚远,这就是契约精神的力量,一句“契约必须信守”可以让她放弃还算舒适的生活,一门心思赚钱还债,哪怕要受苦受累。

其实,玛蒂尔德大可选择逃避,甚至只要她直接告诉朋友项链丢了的事实,十年的艰难岁月都可以免去。但是玛蒂尔德选择了“信守”,十年之末,她和丈夫还清了全部债务,连同高利贷的利钱以及由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壮举!此时的玛蒂尔德是否会令你肃然起敬?

在西方,“契约”一直是个备受推崇的概念。他们对于契约理论的阐释与思索,以及对于契约理论的实践都值得我们斟酌学习。放眼当今中国,仍然有一些人不能够践行“契约必须信守”的原则。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需要契约精神降低工作生活成本,提高效率使社会更美好。仔细想想,曾多次重创世界经济的“金融危机”,其本质不就是“信用危机”吗?“欠债还钱”,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如今却演化为“借钱的是爷爷,要钱的是孙子”的口头语,这样的言辞演化又道出了中国人多少辛酸的往事?尤其严重的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被摧毁,即使是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都无法安心借贷。如果“契约”不被“信守”,这种信任危机就不可能被化解,“契约精神”若泯灭,即使物质极大丰富也称不上现代社会。

我们从玛蒂尔德的十年辛苦中,看到了她身上所凸显的“信守承诺”的品质,而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交易的当事人,这种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正是“契约精神”的理想所在。契约不是为了奴役,而是为了更有序的自由,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

再读《项链》,你看到的还只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吗?

 

契约精神就是自由、平等、诚信的精神。例如你向同学借一块橡皮,他可以选择借给你,也可以选择不借给你,这是他的自由。当他选择不借给你的时候,你不能强迫他,因为你们之间是平等的。如果同学选择将橡皮借给你,则说明他信任你,所以你也必须守信,要按约定将橡皮归还同学。与玛蒂尔德的十年劳苦相比,你的举手之劳就可以实现你的诺言,这就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契约精神”。

 (本文刊载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学生版2018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