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重庆市依法治校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08-07 09:22:04 作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来源: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推荐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庆市教委遴选了一批依法治校典型案例,供全市大中小学学习借鉴。
西南政法大学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探索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新路径。
一、案例概述
西南政法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将法治宣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建好用好宪法国民教育科普基地、民法典国民教育科普基地、重庆市青少年法治素养家校协同培养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示范基地、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新路径,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校内校外蔚然成风。
二、主要措施
(一)在推进机制上,完善制度建好团队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法治宣讲工作。2019年成立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2020年成立民法典宣讲团,2021年成立《长江保护法》宣讲团,2022年成立“蓝光”生态文明宣讲团,现有20余个宣讲团队,包含师生成员3000余人。宣讲团成员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各学院党委建设。各学院党委书记亲自抓宣讲团建设,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干部和教师骨干对宣讲团成员进行指导培训。学校制定《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将宣讲团宣讲工作纳入办法进行建设管理。学校为每个宣讲团至少配备1名指导教师,按照办法规定认定各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为宣讲团提供基本经费保障。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评议委员会每学期对社团开展考核评级。通过完备的机制保障,推动各宣讲团有序开展工作。
(二)在工作方式上,发扬优势创新形式
一是依托学科优势打造特色宣讲组织。学校法学和国家安全学,均是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传播学是重庆市首个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人权研究院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重庆市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大学生讲习所、民法典宣讲团等各宣讲团,依托学科优势,打造特色宣讲内容,建设宣讲前沿阵地。
二是校内校外联动拓宽宣讲对象。将法治宣讲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志愿服务、党团活动等结合起来,对接乡镇街道、工厂企业、中小学校等,深入班级寝室、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广泛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七进”宣讲、民法典宣讲、长江保护法宣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颂法律人红色故事”红色文化宣讲等活动,让法治宣传进入“寻常百姓家”。近5年来开展宣讲7000余场次,覆盖线上线下5千万人次。
三是网上网下结合创新宣讲形式。各宣讲团创新宣讲形式,主办“一年一会”国安小剧场,排演法治情景剧,举办“百年百人”专场红色故事会,“每天学点民法典”“以数字法治助推实现数字正义”系列宣讲视频,推出《民法有典声》《反诈有声》《禁毒有声》系列普法剧等,采取“点对点宣讲访谈+微信公众号宣传+走访”相结合、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并行等方式,贴近生活讲活法治宣传。在《重庆日报》“理响青年”栏目推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视频。参与录制节目“《走遍中国》百城新势力——点滴无痕”在CCTV4频道播出。协办“我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宣讲大赛决赛,该活动在央视频客户端及央视频微博、微信视频号“央视频”账号全程播出。
(三)在普法成效上,多措并举塑造品牌
一是宣讲成员权威务实。宣讲团指导教师林维、龙大轩、胡兴建、张力等在CCTV宣讲“中国之治”“典籍中的法治思想”“中华法治文明”,担任国家文化公园特别节目和《渝见·陆海之约》融媒体直播主讲嘉宾;宣讲团学生荣获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重庆赛区演讲赛一等奖、重庆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先进个人、重庆市高校“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理论微宣讲比赛一等奖等。
二是宣讲团队工作出彩。民法典宣讲团“一区(县)一队”,深入重庆各区县进行民法典的宣讲;“一校一人”,深入学校优质生源基地开展民法典主题讲座;“一人一队”,组建100支学生宣讲实践志愿服务队,一个宣讲团成员指导一个队伍,深入家乡进行宣讲;连续三年在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全国百强团队”“优秀工作案例”等表彰。各宣讲团为增强全民法治素养做出突出贡献,宣讲活动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学习强国、《法治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民法典宣讲团获评重庆市第三届十大法治人物特别奖、重庆市“优秀团学工作品牌”。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荣获第九批重庆市岗位学雷锋示范点,相关工作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蓝光”生态文明宣讲团入选全国“强国有我 ‘核’你一起”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
三是宣讲内容贴近实际。宣讲团结合新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和青年群体特点,探索运用“报、屏、网、微、端、播”等资源平台,挖掘和推出有温度和深度的故事,“以案释法”,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对“硬内容”进行“软表达”,力求宣讲达到实效。宣讲作品《2分钟带你学知识产权》获教育部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优秀奖。反诈宣防视频《反诈录》被国家反诈中心、中国青年报转载发布。选送的微宣讲视频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与七一网联合推出200期法学教授学党史、词条微宣讲等宣讲专栏内容。
三、工作成效
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教师获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学校获评重庆市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新时代依法治校示范校。师生在全国“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中获得6次冠军。师生法治素养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治校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有效地保障了师生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学校改革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
以内控数智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探索提升学校法治化治理水平新路径。
一、案例概述
近年来,高校法人地位持续凸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加复杂,管理行为中的法律风险也不断增加,加强依法治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预防风险发生已成为当下学校法治工作的关键任务。尽管在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正在日渐完善,但制度是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地执行和落实,普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手段。此外,学校办学治校实践往往涉及多部门协同、多业务并行、多学科交叉,办一件事需要依据多个内部管理制度,还可能存在不同业务领域制度规章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引发管理行为中的法律风险。重庆医科大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新形势对学校治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学校治理全过程,探索实施以内控体系改革为抓手,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执行监管和风险预警,有力推动“良法善治”的法治化治理目标实现,为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二、主要措施
(一)以内控规则体系建设为依托,夯实新时代依法治校制度根基
学校于2019年启动内控有效性建设,以学校章程修订为契机,全面清查和梳理事业发展各领域涉及的规章制度,开展内控建设制度框架设计,共甄别选取政策法规537项,整理学校规章制度363项,按照学校事业发展主要领域分类梳理,形成了内容全面、框架清晰、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政策法规变化、学校战略目标调整、业务规则更新等情况下,严格依据上位政策法规,对学校现行规章制度开展合法性、合理性、时效性审查,先后修订、补充和完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233项,废止各类文件21项,与时俱进推进学校规章制度的更新迭代,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始终在制度框架内稳步前行,为学校办学治校全领域“有法可依”提供了基本制度遵循。
(二)以内控数智化建设为载体,打通学校法治化治理基本脉络
学校在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同步开展内控数字化建设,以业务事项为主线,将其关联的制度解构形成工作流程,让规章制度嵌入内控数智化平台。
一是锁定业务管控“关键点”。以政策法规为基本遵循确定业务管控关键“铆点”,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校管理制度,将涉及相关归口管理部门的工作规范纳入内控管理体系,为确保各项工作严格在制度框架下规范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捋清工作流程“基准线”。根据学校战略目标和工作实际,坚持合法合规、兼顾效率的理念,以疏通制度执行堵点、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为导向,通过充分调研各岗位意见建议、开展流程试运行验证等举措,先后完成涵盖15个业务领域的397项工作流程调整优化,形成了层级清晰、职责明确、规范高效的办事指南。
三是搭建数智管理“基本面”。开展六大经济业务板块全流程信息化建设,通过集成和整合优化各板块非涉密业务,打通信息壁垒,在重庆市高校中率先创建全校业务数据集成中心和“项目通”内控协同平台,实现了经济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让管理行为有形化、可视化,推动制度“落地生效”“执行有力”,实现信息技术赋能治理水平提升,有力促进学校各项管理行为“有法必依”。
(三)强化数智化赋能风险防控,提升依法办学治校工作效能
一是利用监测预警强化风险识别。依托内控数智化实现业务管理行为全过程有形监管,通过对重点项目运行数据进行跟踪和偏差分析,精准快速发现风险,及时对合同履行、决策程序等方面涉法风险点实施预警,倒逼责任落实,有力提升风险识别和防范的能力。
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风险评估。学校建立了校办公室牵头,业务归口部门、相关行业专家和法律顾问参与的管理行为分析评价工作机制,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专业论证和法律风险评估,深入查找内部管理制度不合理、流程设计不规范,或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岗位职责履行有偏差等方面原因,并据实提出相应整改意见。
三是强化“靶向”纠偏提升工作质效。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查找出的原因及时落实整改,将其中成熟的经验做法或管用的创新举措提炼固化为制度安排,精准实现制度“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让“法”成“良法”,及时填补有关领域制度空白,为监管提供有力抓手,促“治”为“善治”。
三、工作成效
重庆医科大学数智化内控体系运行以来,经济数据中心累计追踪分析学校近1900多个经济项目,及时精准发现合同履行、执行节点、决策程序等方面60余条涉法风险点,向关键岗位发出预警信息1400多条,研究出台校内采购时限、经济合同签订时限等管理规范,有效促进相关领域的业务执行监管、法律风险防控和制度创新,大幅降低了因制度衔接不畅、执行不力等导致的风险,大幅提升了学校经济领域治理效能。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正逐渐向学校其他工作领域拓展,初步形成了内控数智化促进学校制度建设和风险防控的有效路径,有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依法依规、有序高效开展,为新时代学校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庆谢家湾学校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深化现代学校治理。
一、案例概述
重庆谢家湾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六年影响一生”“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学校文化为引领,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改良世界的中国人”,将“家校共育”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断完善家校共育制度机制,积极开发共育课程,打造家校共育特色,逐渐形成育人共同体,共同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浓厚校园文化,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主要措施
(一)建立“共建共治”的育人模式
一是家校共建,家长委员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完善各级家长委员会运行机制。校级家委会通过委员大会、专题会议、代表会议等形式,讨论学校事关学生成长的重要事项,如,课后服务开展实施、学生校服设计生产厂家确定等。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民主监督与管理作用,共同营造法治育人环境。
二是家校共治,家长代表形成观察监督机制。校级家委会从全校学生家长中遴选家长代表,全方位观察、全流程参与、全过程监督学校管理。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走进食堂,查看食堂运作管理,了解菜品采购、验收过程;走进办公室,和教师交流,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等。沉浸式体验校园生活,给学校提优化建议,并向其他家长传递信息,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 三是家校共议,家长走进校园参与活动策划。**学校以校园活动为载体,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师生一同策划参与丰富多彩校园主题活动,如,创意班级自编操、小百灵合唱节、毕业季活动等。在每年几十个校园活动中,家长成为策划者、参与者、评价者,实现与学校联动共建,形成家校合力。
(二)开发“家校协同”的育人课程
一是整合资源,开展互联互动的“朵朵讲坛”。学校十余年来充分利用多元家长资源,每年邀请各行各业家长走进学校开设“朵朵讲坛”200余场。如法官、律师等为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消防员带学生模拟体验救火全过程,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家校互动的“朵朵讲坛”,成为把自然、生活、社会搬进教室的课程,让学生获得成长。
二是教育引领,开设聚焦需求的“家长课堂”。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开设家长课堂,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法,助力学生们科学、快乐成长。如,刘希娅书记每年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思想引领,开设如何引导孩子面对“小升初”“初升高”考试;“新中考、新高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好的生活才是好的教育”等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对待升学,缓解毕业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三是问题研究,探索学生成长的“家校课题”。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与家长一起参加小课题讨论。如,开展关于学习方法课题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朵朵读吧的建议》,开展解决生活难题课题研究《重庆市雾霾天气的研究与探索》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
一是依托对话型家长会,达成合作育人共识。将传统“见面式”家长会变为“对话型”家长会,聚焦学生成长对话交流。改变对话内容和方式,不再“告状”和“一言堂”,而是向家长解读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听一堂课、与学生合作学习、亲子运动会等多种方式,让家长更好走近孩子。
二是借助公众网络平台,更新家长教育理念。学校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希娅分享”个人公众号、家委会微信群等宣传作用,及时向家长们推送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文件,分享学校办学思想与实践等。带动家长与学校携手落实“双减”工作等,促进家校形成一致的教育价值观。
三是广泛开展教育调研,整体推动家校共育。刘希娅书记作为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疾呼社会重视家庭教育,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学生心理发展等话题,广泛调研家长,共同讨论形成建议,提出“为开家长会的家长设立专门假期、家长不能把学生单独留在家中、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校社医’联动服务机制”等建议。
三、工作成效
谢家湾学校通过家校共育推动依法治校,现代学校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一是学风、校风更加风清气正,每个学生的权利得到最大保障,每个学生主动性得到最大激发,呈现出主动学习、充满好奇、思辨创新、乐于表达等群体特质。“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育人模式获中国质量奖,学校办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减负提质工作案例。2023年,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走进谢家湾学校,称赞学校是“理想中的中小学样子”。二是家长育儿观念更加科学合理,为家长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教育支持,家庭教育方法得以优化,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家庭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家校关系更加融洽紧密,进一步增强了家校共育的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