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奉节县教委开展“莎姐守未”乡村公益行活动,三维赋能未成年人保护
发布时间:2025-07-04 14:33:22 作者:奉节县教育委员会 来源:本站征集 浏览次数:
近三年,重庆市奉节县教委为强化乡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响应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切,精心组织开展“先进典型乡村公益行——‘莎姐守未’”活动,由15位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组成宣讲团,其中包含“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教育系统普法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的。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保护”“家庭保护”条款为基本遵循,紧扣《教师法》对教师责任义务的规定,结合《强制报告制度》法定的职责要求,致力于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活动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关键层面入手,构建起“法治教育+心理赋能+家校协同”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教育引导体系:针对学生群体,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学校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学生”的规定,开展防侵害系列普法课程;围绕教师群体,以《教师法》第八条“教师有义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引,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与师德法治培训;面向家长群体,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父母是家庭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切实将政策制度转化为乡村未成年人保护的实践效能。 县教委紧扣乡村学生安全需求,打造“沉浸式+场景化”普法课程体系。在防性侵防欺凌教育中,运用情景模拟还原校园冲突场景,结合典型案例制作图文手册,帮助学生识别侵害行为与应对策略;防诈骗教育以“反诈动画+互动闯关”形式,拆解虚假中奖、游戏充值等诈骗套路,组织“反诈小剧场”让学生角色扮演识破骗局;针对乡村水域安全隐患,通过VR模拟溺水场景、发放防水应急手册,强化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累计开展11场乡村学校普法活动,覆盖3000余名学生,推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实现近一年来溺水事故0发生,切实为乡村学生安全成长撑起“法治保护伞”。 构建“心理健康疏导+法治素养提升”双线培育机制,创新“理论+实操+长效”培养模式。开展3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运用“案例教学+行为图谱”分析法,通过学生成绩骤降、社交回避等12类典型行为信号,指导教师建立“课堂观察—情绪评估—干预跟进”的心理危机识别流程;引入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实操训练,帮助教师掌握10余种即时减压技巧,有效提升教师情绪管理能力。开展《知法明纪 弘德笃教》主题培训2场,以“典型案例+法规条款”对照解析方式,系统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明确禁止体罚、强制报告行为红线。创新“线上问答+线下研讨”学习模式,搭建“法律疑难问题库”,实时解答教师咨询180余条,实现教师强制报告知晓率100%,成功构建起专业、规范的未成年人保护教师队伍。 针对乡村家庭教育认知偏差、方法缺失等痛点,创新“分类施策+工具赋能”共育模式。组织开展4场“沉浸式”家庭教育讲座,设置“手机管理冲突”“作业辅导矛盾”等典型场景,邀请家长现场角色扮演,专业讲师通过情景复盘,手把手传授“倾听—共情—引导”三步沟通法。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手机管控问题,讲师现场演示如何与孩子协商制定《电子产品使用公约》;在网瘾戒除指导中,分享“兴趣替代法”“时间沙漏训练”等实操技巧;针对学习习惯培养,推出“21 天打卡计划”“家庭学习角打造指南”,帮助家长营造高效学习环境。1500余名家长深度参与活动,有效激活了乡村家庭教育内生动力,推动构建起家校紧密联动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 一是发挥一线优势,强化协同联动。以“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等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宣讲主力,凭借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精准把握学生、教师、家长的需求痛点,为活动开展筑牢专业根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干预。针对学生防侵害意识薄弱、教师心理压力大、家长教育方法缺失等实际问题,分类施策,精准解决不同群体需求,切实提升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后续将在围绕资源覆盖广度与服务持续性上继续发力。积极探索与其他部门合作,扩大服务覆盖面;定期优化课程内容,增强适应性,为乡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背景情况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创新普法教育模式,筑牢学生安全防线
(二)双轮驱动赋能教师,夯实保护专业根基
(三)精准对接家庭需求,激活家校共育动能
三、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