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乐园

首页 > 学生乐园  >  法眼看世界

中华法之“仁恕”底蕴

       自周秦发轫,一直延至清末变法,中华法治文化曲折演进数千年之久,汉唐以后,其影响更波及日本、越南等东南亚诸国。中华法系及潜存其内的中华法文化,内蕴丰厚,又表现出诸多鲜明的特征。然而,仔细检视中华法的实际,特别是将其置于几千年的动态发展中,又...

中国古代的赦免与私债

       中国古代的大赦本来是对于犯罪人“罪”的赦免,但有些时候(比如唐宋时期),有的皇帝特别仁慈,不仅是罪过,连民事上的债务也一并赦免了。唐宋时期的这类民事赦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于欠负官物的赦免,比如商税、地税及其他欠负的官物等。除对于当年租税...

清代应敏斋析盗案中的司法智慧

       陈其元是清朝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鼎族之家,先任直隶州知州,后发往江苏补用,受到江苏巡抚丁日昌的青睐,代理青浦、上海等多个县的县令,六十二岁辞官,侨居杭州。陈其元博学多见,又宦游四方、见多识广,赋闲后泉石优游,著成《庸闲斋笔记》一书,所记斐...

唐代盗窃案中的法律伦理

       与抢劫、“故杀”一样,盗窃可以算是人类最古老的犯罪之一。盗窃侵害私人财产权,是个人道德不彰的重要表现,故其历来受到人们的愤恨,乃至唾弃。然而,是否所有的盗窃行为都“十恶不赦”,理所当然应该得到人们的憎恶,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严厉惩处?事实似乎...

老子的矛盾观与道法自然思想

       什么是“道”?老子为什么要提出“道”的命题?老子又是怎样发现了“道”?这是一连串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老子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位生活体验、社会知识、政治经验都很丰富的人,他身处动荡时代,切身感受了纷纭复杂、变化多端的各种矛盾和刀光...

管仲的“以法治国”理论

       春秋初期的齐国,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和私田的大量出现,许多人从奴隶身份解脱出来,成为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农人,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异常发达,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也颇为盛行,单单靠礼已不足以应付这一变化,还要以法治世,一是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