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乐园

首页 > 学生乐园  >  法眼看世界

论陈亮“以格律守天下”之法律思想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龙山人,生于公元1143年,逝于公元1194年。陈亮为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第一名,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便是由陈亮开拓而成的、注...

中华法制文明的“天下无讼”与“明刑弼教”思想

       中国古代司法并非一味以刑杀为威,相反,所追求的是“讼简刑清”,力求实现刑措而不用的和谐社会。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发挥了长久的影响作用。历代所谓“盛世”,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法致中和,囹圄常空”。“天下无讼”是儒家的理想作为...

钻法律空子的活教材

       评剧《花为媒》,由评剧艺术的开创者成兆才在民国初年编写。该剧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剧情并不复杂,但是曲折且出乎观众意料。《花为媒》本身是个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书生王俊卿爱上表姐李月娥,两人借走亲戚往来说情话,但是被李月娥的父亲阻拦...

悲剧宿命的主角

       《杜十娘》来自明代作家冯梦龙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剧情并不复杂,说的是明朝洪武时,临安书生李干先(《警世通言》中的李甲)入都(今南京)春试,结识金陵名妓杜十娘。杜十娘久厌风尘,正拟寻觅佳偶从良,误以李...

《唐律》对侵犯良人人格权的惩罚

       人格是指个体作为人类所固有的尊严和价值,而人格权则是一种具体的享有做人资格的法律权利。中国古代有一定的人格理念,《礼记·儒行》曰:“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后人从“可杀而不可辱也”引申为“士可杀,不可辱”。《...

从曹丕《议轻刑诏》说起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子。曹丕作为曹操长子,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其流传于世的名文《典论·论文》开篇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