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乐园

首页> 学生乐园  >  一家之言 > 正文

在宪法文本的阅读中领悟宪法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1-08-11 16:16:04 作者:潘瑞芳 来源:《青少年法治教育》 浏览次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文本是宪法知识、精神的承载,更是加强宪法宣传教育的基础。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十分重视宪法文本的价值,提出要认真对待我国宪法文本,尊重宪法,要从重视宪法文本开始。因此,在全面推进青少年宪法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宪法文本的价值,并在宪法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引导青少年阅读宪法文本,发挥宪法文本在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价值。

一、宪法文本及其价值

宪法是一部法律,宪法文本是国家根本法的文字表述。但宪法文本却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述,更是一种价值的传递,代表着国家的精神。

宪法文本蕴含着国家的历史。宪法是国家历史的教科书。在宪法文本的“序言”里,不仅有近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叙事,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更展现了中国五千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显示了悠久和连续的文明史,证明了中华文明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宪法文本凝聚民族的文化。五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凭借其持久的创造力和开拓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凝聚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有中国人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等各个层面的广义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因此,宪法文本不仅显示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也预示着中华文化之复兴。

宪法文本凝结着国家的共识和价值观。宪法是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识,凝结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2018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修正案的形式写进了宪法。同时,在宪法的多个条款中,都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充分体现了“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共识和宏伟蓝图。

因此,宪法文本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一种完整的价值与规范体系,理应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宪法教育的根本依据。

二、关于我国现行宪法的文本

我国现行宪法的文本是指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后五次修正所包含的五十二条修正案。1我国宪法文本包括五个部分: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16,905字。每个部分的字数和条数分布见表1:

表 1 宪法文本的结构

宪法文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约定了宪法的价值。从宪法文本的章节和内容分布来看,“国家”部分所占的比重最多,彰显出宪法对国家运行的重要价值。

从宪法的用字来看,我国现行宪法文本共使用不同的汉字836个。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前50个汉字分别为:的、民、国、人、会、和、代、表、法、员、大、主、家、第、委、条、十、中、全、行、务、一、各、自、定、地、治、共、级、权、院、政、有、义、关、律、机、社、方、任、华、察、公、经、族、长、规、制、工、事。这836个汉字在2013年国务院最新颁布的《通用汉字表》中,均为一级汉字,是“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领域的常用汉字。因此,我国宪法文本的汉字难度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三、宪法文本中的国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韩大元教授认为,“宪法是体现和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面貌的文本。”

而国家是宪法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阅读并分析宪法文本中国家概念的展示情况,有助于形成对“国家”的全面认知。那么,在我国现行宪法的文本中,“国家”是如何呈现的呢?

在宪法文本中,国家的概念是由“国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词汇集中表述的。在2018年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修正案通过之后,我国宪法文本中的“国家”一词,出现高达162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词有77次、“中国”一词有34次。三个词语共出现273次。见表2:

表 2 宪法文本中的“国家”

在阅读宪法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代表“国家”概念的这三个核心词语,每次出现的位置、段落、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传递着不同的内涵(翟志勇,2017)。比如:在序言中,“中国”一词共出现27次,包括“中国人民”6次、“中国各族人民”5次、“中国共产党”5次、“中国”3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次、“中国人民解放军”1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1次,“中国的前途”1次,“封建的中国”1次。仅“中国”单独出现的3次就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比如:序言的第一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的“中国”,所指的是从历史文化整体上的中国,是从人类整体文明发展角度的定位,其内涵包括当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宪法文本中的公民

公民是宪法的主体(莫纪宏,2010)。在我国宪法的序言和正文文本中,共出现“公民”一词50次。其中,在章节标题中出现1次,正文中出现49次。包括:总纲中3次(第十三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1次,国家机构5次(第三十九条、第七十一条第二款、第七十九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四条)。宪法文本中“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这一章不仅用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了公民的身份,还确立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基于这一章,我们可以列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清单(见表3),从而能够更好认识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深刻内涵。

表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清单

五、在宪法文本的阅读中领悟宪法的力量

中国宪法学会会长韩大元教授,于2012年在清华大学做主题报告时提出“尊重宪法要从读宪法文本开始”。因此,在推进青少年宪法教育时,要以宪法文本为基本依据,通过宪法文本学习宪法知识、感悟宪法的精神,并在文本的阅读中领悟宪法的力量。那么,青少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深入阅读宪法文本呢?

线上青少年宪法课堂: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http://qspfw.moe.gov.cn)的“青少年宪法课堂”里学习宪法知识,探寻宪法的故事,从而加强对宪法文本、宪法基础知识的理解。

学校法治课堂: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或主题班会活动上组织阅读宪法文本的专题活动。教师设计好宪法文本阅读与“探究活动”的思考问题,如“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你认为宪法哪一部分/哪些条款最重要?”“你认为哪些条款跟自己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宪法与国家、社会、个人的密切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组织探访政府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探访活动之前,要求学生阅读宪法文本中与该机构相关的章节,并在探访实践活动过程中与政府公务员、法官、检察官等进行对话,了解并确认其职能、权限,从而进一步认识宪法文本对于该机构的规定。

家庭主题活动:在家庭活动中,学生可以带着家人一起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共同阅读宪法的全文或重要条款,尤其是宪法关于家庭、教育、社会保障等章节的规定,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中认识到“宪法就在我身边”“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进而提升青少年学生“宪法伴我们成长”的意识。仪式教育活动:在每年的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组织学生跟全国大中小学生一起同步诵读宪法文本的重要章节,培养宪法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在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18岁成人仪式、开学第一课等重要活动中,带领青少年学生诵读或阅读宪法文本,提升对国家的认同和理解。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以及12月4日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主题(宪法晨读)教育活动,使宪法逐渐走进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宪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宪法不仅仅是国家的根本法,更是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因此,应将宪法文本的阅读变成加强青少年宪法教育的关键举措,并使之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唯此,才能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宪法教育和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真正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本文刊载于《青少年法治教育》202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