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乐园

首页> 学生乐园  >  一家之言 > 正文

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的法律突围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5-09-05 13:57:07 作者:陈振云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浏览次数:

目前,中国已采取多项立法举措,初步建立了海外利益保护的法律框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和正当权益,保护国家的海外利益不受威胁和侵害。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于2023年发布新版《中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指南》,系统阐明驻外使领馆在协助海外中国公民时的职责、流程、安全提醒以及应急联系方式等内容,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更精准、可操作的协助办法。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海外利益的多元化需求,中国亟须接轨国际规则,构建更加完善的海外利益保护立法体系。一方面,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明确海外利益的定义和保护范围,包括海外公民、企业、文化资产等,并具体规定国家在不同情境下的责任和义务,填补我国海外利益保护统领性立法的缺失,为海外利益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另一方面,推动跨国法律合作机制建设,通过签订民商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等国际协议,确保在海外利益受损时,能够通过国际法律平台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此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构建多层次的法律保护机制,提升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法律话语权和影响力。

强化海外利益保护国际合作,拓展保护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海外利益已从传统的人员、财产安全延伸至数字空间、极地、深海、外空等新兴领域,面临的法律与安全风险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涉外法律冲突、跨境制裁、域外执法等问题愈加突出,给我国海外公民、企业和机构带来诸多挑战。

在执法合作层面,应建立健全域内与域外执法协调机制。在域内执法方面,应设立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国别风险评估系统,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分析、风险预警指导等,帮助其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在域外执法方面,应推动公安、海关、边检等执法机关与外国执法部门、国际刑警组织等开展联合行动,在跨境犯罪打击、人员保护、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形成协同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执法互助,提升对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的实地保护能力。在司法合作层面,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司法协助网络。一方面,应加快与更多国家签订民商事和刑事司法协助协议,扩大条约适用范围,积极推动判决互认和执行,减少海外法律适用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庭建设,积极打造公正、专业的争端解决平台,为涉外商事纠纷提供有效司法保障。除此之外,面对当前日益增多的平行诉讼和“反向制裁”风险,中国法院需要创新司法功能,在海事、知识产权等关键领域加强禁诉令等程序性工具的适用,维护我国司法主权和判决效力。

创新海外利益保护法律服务,提升保护效能

涉外法律服务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护航力量,更是助力国家构建全球化法律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涉外法律服务在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不断取得进展。司法部持续完善涉外法律服务的框架和机制,为海外利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和发展特点,合理整合本地区的优质涉外法律资源,持续增强服务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但与此同时,面对中国企业和公民海外法律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现有的法律服务供给仍存在涉外法律服务网点分布不均、涉外法律人才稀缺等问题,削弱了法律服务在保护海外利益中的实际效能。基于此,首先,应鼓励与支持顶尖律所、公证及仲裁机构在“一带一路”及重点国家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通过政策扶持与资质引导,打造覆盖重点区域的法律服务网络。司法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律师事务所已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超过200家分支机构,涉外律师有1.2万多人。其次,应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在高校开设“涉外法律硕士专业课程”,鼓励港澳法律人才在大湾区执业,并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和监管机制出台,保障服务质量。最后,应建立“海外法律服务一体化平台”,整合外交、司法、商务、科技等部门信息与资源,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从项目谈判、合同审核、法律风险预警、仲裁诉讼到争端解决的全过程法律服务。例如,上海律协推出“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平台——“上海律师护航出海涉外法律服务平台”,集资源导航、专业工具、合规支持于一体,通过汇聚“上海律所海外服务网点指南(黄页)”“涉外法治工具箱”“出口管制与制裁合规助手”三大板块,聚合上海律所全球服务网络,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上海律师为中国企业出海“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法律是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应对海外风险的重要手段。当下,全球格局、制度结构以及国家间力量对比正发生深层次调整,随之而来的还有更为激烈的国际博弈、频繁的地缘政治摩擦以及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这些因素使得我国海外利益保护面临严峻考验。基于此,必须以法律为矛、法治为盾,不断健全立法体系、深化国际合作、创新法律服务,筑牢国家利益的法律防线,进而为中国企业和公民在全球舞台上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