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彖传》中的圣人与法治、德治
发布时间:2024-12-24 10:45:34 作者:郝铁川 来源:法治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2-24 10:45:34 作者:郝铁川 来源:法治日报 浏览次数:
郝铁川 (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泽华教授在《中国的王权主义》一书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以春秋战国为界,此前以崇拜天神为主,此后则以崇拜圣人为主。由崇神向崇圣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转型时期的一大创造,也是一大特点。我非常认同刘教授的这一卓见,而且再补充一句:由崇神向崇圣的转变,使中国没有走上域外一神教的道路,而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世俗文明道路。
(一)圣人制定了礼乐法律
与一神教国家认为法律源于神意不同,中国古代认为法律源于圣人。《易传·彖传上·豫》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意思是,天地顺乎时而动,故日月运行不失其度,而四时更替亦无差错;圣人顺乎天时而动,则刑罚清明而万民服从。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许多主张不尽相同,但在礼制刑律是由圣人制定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同性。《商君书·君臣》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管子·任法》说:“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荀子提出了“圣人制礼说”。他认为,自历史发展之初,每个人都有因为无止的欲望而进行争夺的趋恶本性,导致社会生活变得资源短缺、混乱不堪。圣人对此“化性起伪”,制作出了能够矫正人性、规范社会的“礼”。
(二)圣人崇尚德治
《易传·彖传上·咸》:“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意思是,天地互相交感,万物变化生成,圣人感化人心,于是天下和平。
《易传·彖传上·恒》:“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意思是,日月凭借天空,而能持久普照大地。四季持之以恒地更替,而能使得四季分明。圣人坚持正道而行,天下人才能得到教化。
《易传·彖传下·兑》:“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兑之大,民劝矣哉。”意思是,教化说服才“宜于守正”,故能顺从天道而应和人心。(若)说服民众于先,民众可以忘记劳苦。说服民众渡过难关,民众便会忘记死亡。说服的力量太大啦!民众是被劝服的。
《易传·彖传上·颐》:“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意思是,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人以及万民百姓。
(三)圣人之所以能够制定法律、实施德治教化,是因为圣人没有过错、超越常人之性、是先知先觉者
在古代的人性论中,虽有圣人与一般人同“性”之论,但更有圣人超“性”之论。孟子说,圣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荀子认为,圣人最伟大的功能和奇异之处就在对凡人“化性起伪”。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春秋繁露·实性》)
圣人是先知先觉、穷尽真理者。《礼记·中庸》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没有圣人,所有的人只能处于没有开化的昏然状态中。朱熹直截了当地说:道理,圣人都说尽了。
圣人是没有过错的,永远正确。清代汤斌《汤子遗书》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言外之意,就是说圣人是没有过错的。因此,人们才要追求圣人的境界:超凡入圣;内圣外王;至圣先师;至圣至明;出圣入神;黜昏启圣;革凡成圣;规贤矩圣;君圣臣贤;千载一圣;神功圣化;梯愚入圣,等等。
中国古代对圣人的崇拜,阻挡了域外一神教的产生,但也带来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究竟谁是圣人?《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圣人”的概念,认为圣人是具备极高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列举了多位贤人的优点,并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集这些优点于一身,并以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称为圣人。尽管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圣人,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表明孔子虽然致力于追求圣人的境界,但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尚未达到这一高度。因此,孔子没有点明究竟谁是圣人。
二是圣人是如何产生的?答案是后人封的。例如,《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到北魏孝文帝时,始谥孔子为“文圣尼父”。唐初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孔子)为“先圣”。宋真宗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谥为“至圣文宣王”,宋仁宗封孔子后嗣为“衍圣公”,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府县庠学皆设“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以为礼敬祀。清代顺治时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亲书“万世师表”,悬于文庙大成殿。总之,孔子被封成圣人的过程跨越了多个朝代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至圣先师”形象。
三是皇帝和圣人是什么关系?关于这一点,刘泽华教授在《中国的王权主义》一书中已指出“王、圣同体两千年”。例如,帝王的尊称为“圣上”“圣皇”“圣驾”“圣主”“圣帝”“圣明”“圣仪”等;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圣令”“圣谕”“圣策”“圣诏”“圣训”“圣敕”“圣诲”等;帝王的决断称为“圣裁”“圣断”“圣决”等;帝王的政事、功业称为“圣政”“圣文”“圣武”“圣德”“圣训”“圣业”“圣功”“圣治”“圣绪”“圣统”等。古代虽然有一些思想家竭力区分圣人与帝王,试图让圣人代表道德模范,让帝王代表统治权力,但主流意见还是把圣交给了王。道学先生韩愈作《元和圣德诗》,宋初理学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撰写《三朝圣政录》《庆历圣德颂》等,把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捧为圣王,而且功盖尧舜,亘古未有。